廉洁视窗 | 遵守规矩才能守住美好人生

2022-01-26


什么是规矩?

自然规律是规矩——四季轮回、物种演化,五运六气,无不遵循着某种自然法则,我们理当得遵守了,这是对自然规矩的敬畏。

社会习俗是规矩——行为习惯、生活伦理,包括约定俗成的各种老理儿,我们也不要违背了,约束人做事的规矩,这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上舒适的基本规矩底线。

规章制度是规矩——法律法规、组织纪律、流程办法,同样得遵守了,这是不可轻易触碰的社会规矩高压线。
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万物莫不有规矩”。人生在世,与人交往,修身养性,处处都离不开规矩。懂得规矩,守住规矩,与规矩之人为伍,才能守住人生。

规矩,是一种分寸。中国有句俗话:鱼放三日发臭,客住三天讨嫌。细细品来,很有意思,也很有哲理。刚做出来一道鱼肉闻起来很香,但如果放上几天可就臭了;到别人家做客,刚开始人家很欢喜,住的日子久了,就会惹人厌。这就是在说:凡事不能过头。用孔子的话讲,叫:过犹不及。做一件事,过了头和达不到,这两种效果其实是一样的。一些人之所以能够一路顺风顺水,不仅仅在于其聪明、勤奋,也在于其对人性的洞察,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,什么叫不偏不倚,什么叫见好就收,一句话,他们能够把握分寸。有分寸感的人,说话得体,做事留有余地,让人感到亲切但又不失尊重,自在却又并不疏远,达到一种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境界。

规矩,是一种教养。生活中,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,都是生活小细节,说是规矩,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。比如:不要在连排的座位上面抖腿!去唱K如果不是自己点的歌,即使会,也不要抢着唱。别人在睡觉的时候,懂得安静二字。在影剧院请您保持安静,手机也保持静音和安静 。在宿舍或公共场合、公交车上,看视频、听音乐和玩游戏等,请戴上耳机!在地铁上,不要一个人靠着扶栏,请给别人的手留个位置。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,有的人很有文化,但是很没教养;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,但仍然很有教养,很有分寸。教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层次。良好的教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并非单纯的礼貌,而是文化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。守规矩是最基本的教养。

规矩,是一种原则。西汉道学家严遵说:“心如规矩,志如尺衡,平静如水,正直如绳” 。一个人有原则,有规矩,才能内心方正平静。孟子说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。”一个人在得意时,坚守原则可能是名誉使然,但他在失意时依旧坚守原则,那就是真正的善良。原则不是不通人情,也不是对外界的敌意,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规范。守得住原则,才守得住那份心安。

规矩,是一种底线。人有境界,也有底线。境界给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,底线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。易中天认为底线比境界更重要。一个人没有境界,顶多差劲一点,但没有底线就会出大问题。他这样表白自己:“我确实没什么境界,但我有底线,我是个‘底线主义者’” 。一个人,没了底线,就什么都敢干。一个社会,没了底线,就什么都会发生。孟子曰:“人有所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也。”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才华横溢,却徘徊于仕与耕之间,后来干脆归隐田园。这一切,源于他不愿打破自己的底线。陶渊明清正廉明,从不攀附权贵,也绝不阿谀奉承。而是选择一生坚守原则,把才华赋于诗中,流芳百世。守住底线,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,更在于明白哪些事做不得。

规矩,是一种人品。人品是最高的学位,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,才是真正的人才。有才不如有德,有钱不如有品。几年前,白岩松在采访季羡林的时候,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。有一年秋天,北大新学期开始了,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,实在太累了,就把包放在路边。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,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,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各种手续。老人爽快地答应了。近一个小时过去,学子归来,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。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,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,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,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。白岩松感叹说:“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,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:人品才是最高的学位”。你是什么样的人品,就决定了你的人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。

为人规矩,品行自然端正,就算前路再窄,也能越走越宽。相反,那些一门心思走捷径的人,迟早会断送在自己的心机里。无视规矩的人,注定寸步难行。淮南子曰:“矩不正,不可为方;规不正,不可为圆” 。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生而为人,不可漠视规矩。也许你会认为守规矩可能会很吃亏,但是实际上不管世道如何,守规矩才是最稳妥的一条路。不守规矩的人确实会在短期上获得利益,但是从他不守规矩的那一刻开始也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
规矩,就是一种修行。“仰不愧天,俯不愧人,内不愧心”,每日三省,自我完善,守住规矩,何愁没有美好的人生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诗词天地  

 

 

11.png

To Top